小周(化名)32岁,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余杭五常一家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打拼,年7月,他在余杭未来科技城某小区买下了一套89平方米的住房。 小区是年交付的,房子比较新,可是没住多久,小周却和老婆搬了出来,在外面租房子住。说起搬家的原因,小周说,为此还报了警。 楼上换了新邻居后,小周一家总听见各种声音 年年底,小周楼上换了一家住户,从此“噩梦”就开始了。 据小周说,自从楼上住户入住后,生活噪声不断,有跑步跳绳的闷响声,有拖曳桌子凳子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总是不定时响起,有时是深夜十一二点,有时是凌晨四五点,一家人深受其扰。 “我自己睡梦中就被惊醒过好几次。”小周的孩子不满一岁,妻子还在哺乳期,“人都快要崩溃了。” 小周对民警说,自己睡眠很浅,因为噪声白天注意力难集中,经常容易烦躁头痛。 小周说,自己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大家住同一栋楼,有些声音也是难免,可楼上的噪声对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影响实在太大了——孩子时常被惊醒、吓哭;丈人和丈母娘休息不好,身体也吃不消;他和老婆总是“提心吊胆”。 和楼上邻居交涉不成 小周一家搬离新房在外面租房住 小周说,因为这个问题,他主动上楼交涉过。 楼上住的是张女士(化名)一家,家里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大女儿十多岁,小儿子四五岁。 小周认为自己去交涉时的态度还是比较平和的,但自己上门时,对方态度“不大好”,只说家里有小孩是正常的,称“自己也管不了”。 他还找过物业帮忙协调,甚至报过警,警方确认小周报过警,民警也找张女士沟通过。 张女士也比较委屈,她告诉民警,孩子们是比较活泼,喜欢跑来跑去,但她表示,这些都是正常生活发出的一些声音,有孩子的家庭都能理解,自己并没有故意制造噪声,干扰小周一家的生活。 几次沟通下来,收效甚微,双方都觉得是对方在“找茬”,两家人之间也有了龃龉。 “可能是我们沟通的时候闹得不太愉快,情况不仅没有改善,还变本加厉了。”小周觉得噪声越来越厉害,因此丈人、丈母娘受不了,干脆带着孩子回了老家,他和妻子不得不在外又租了一套单间,暂时搬到了租房里住。 这一租就是大半年。 楼下住户买来震楼器“以牙还牙” 在外租房的大半年时间里,小周说自己也经常抱着希望回家住上几天,看看楼上的住户有没有搬走,噪声情况有没有改善,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说不气恼是不可能的,我自己有房子,现在还要在外面租房子住,哪有这种憋屈的事情?”小周说,每月一两千元租金的额外花销不提,租住在外各方面条件还比不上自己家。再想想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装修打理的新房,如今却因为楼上一家人闹得没法住,他更是咽不下这口气。 思来想去,小周决定“以牙还牙”,要让楼上一家人也感受一下被噪声侵扰的滋味。 今年6月下旬,小周在网上购买了一款“震楼器”,这款震楼器可以吸附在天花板上,通过手机远程遥控,发出震动、敲打的噪声。 小周将震楼器装在自家主卧的天花板上,从7月初开始,便不定时通过手机远程开启震楼器。 楼上的住户受不了报了警 震楼器一装,轮到张女士一家不堪其扰,报了警。 民警到现场时是晚上11点多,震楼器还开着,小周家里门窗紧闭,没人在家。 民警在门口站了一会,能明显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再到张女士家,主卧和次卧都能听到类似榔头敲墙的“咚咚”声,人躺在床上,就好像有人在头顶敲东西。 张女士说,这噪声的频率和音量好像可以控制的,有时候声音更响、敲击频率更快,让人很烦躁,这一个月下来,家里大人孩子都没有休息好。 民警联系了小周,对于安装震楼器一事,小周很快就承认了。他说,自己就是因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才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手法。 “你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你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而且已经涉嫌违法了。” 面对民警,小周很快认了错。 另一边,民警也对住在楼上的张女士进行了劝导教育:“家里有小孩子热闹一点是正常的,但自己多注意点,休息时间声音尽量轻一点,总没问题吧?” 民警在和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实小周和张女士都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双方之前沟通不畅更多是因为态度问题,心里都堵着一口气,所以都不愿意“让步”。 在派出所主持下,张女士和小周诚恳地向对方道了歉,达成和解。 不过,因为故意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小周还是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警告处罚。 信息来源:都市快报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uvipmall.com/zysx/1405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