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跳绳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1-6-23 22:26:03   点击数:

跳绳

这件事

故事背景

上学期末我们结合园外游学在城东公园举行了一次平行班跳绳比赛。赛后,为了记录比赛成绩,我们请孩子们设计表格,表中记录前十名幼儿的跳绳数量,并按数量由多到少进行排序。

记录表

一次对话:

开学初园长妈妈来到班里和孩子们交流开学的心情。小葡萄指着表格说:“我不开心,你看我在这儿。”

思考:

小葡萄的话让我们很诧异,第十名是很不错的成绩,为什么不开心呢?当我们回头看记录表时恍然大悟。在这张表中,虽然是第十名,但却是表格的最后一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原本仅仅只是出于记录成绩,让孩子有记录意识,但最终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时隔那么久孩子依然如此在意。

园长妈妈

我们的一言一行,是为了达成老师的目标,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基于孩子的真实想法所做的支持和引导呢?

集体谈话

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围坐下来开展了一次集体谈话,听孩子说自己想法。

问题一:“你喜欢跳绳吗?”

“跳绳很好玩。”

幼儿A

幼儿B

“跳绳太累了,我不喜欢。”

“跳绳可以锻炼身体。”

幼儿C

问题二:“你是怎么跳的?有没有进步?”

“我可以连续跳了。”

幼儿A

幼儿B

“我练了很久还是断掉的,经常踩牢。”

“我昨天不想练了,可是妈妈鼓励我,我又坚持跳了五分钟。”

幼儿C

幼儿D

“我和胡悠双人跳,连着跳了八个,跳到后面没力气跳不动了”。

问题三:“你的跳绳目标是什么?”

“我的目标是跳起来不累。”

幼儿

“我的目标是超过许家乐,他上次跳了个。”

幼儿A

幼儿B

“我的目标是能坚持到1分钟。”

幼儿C

“我的目标是跳绳的时候能连续,不跳一下,顿一下”。

思考:

在谈话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对跳绳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以及不同的目标。而这些恰恰是他们的最真的感受和想法。其中,有表达情感的,有表达对数量追求的,有表达自己竞争目标的,也有表达自己在意志品质方面需要努力的。

可见,孩子的感受与我们之前做记录表时所要实现的想法完全不同。作为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非常清晰的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并且确立自己的目标。

这让我们欣慰的同时感到惭愧。孩子尚且有对自己的了解和目标,而我们却还停留在追求数量,追求技能的习得,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调整策略

于是,我们又开始了一次对话:

幼儿A

“我们要把每个人跳绳的成绩放在表格里。”

“我们还要画下自己跳绳的样子。”

幼儿B

我们将单一的数量、名次排序表格调整为以数量区间来呈现,每达到一个数量区间多一种色彩,并取名为《跳跳堂》。

跳跳堂

经过一周的实践后,孩子们又议论开了:

幼儿A

“她们几个还是在最高的地方,我们总是在第一格。”

“我们跳绳的样子好像都一样,感觉在跳绳比赛。”

幼儿B

思考:

当我们听到时,内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惭愧。虽然,我们进行了讨论、调整,但最终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改变,呈现的方式依然存在比较,依然在追求跳绳的数量和学会这一技能,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忽略了引导孩子的观察,乃至呈现的形态固化。

我们再次进行了对话,孩子们提议每个人自己记录。

一周以后,孩子们的记录表出炉了。从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记录了自己跳绳的心情,有的记录了一周里自己跳绳的数量变化,有的为自己当天的表现画上了特殊的鼓励符号,还有的记录了自己的新目标。原来,在孩子自主、自发、自愿的前提下孩子有如此多的呈现方式。

幼儿A

“张子俊跳绳的时候手太开了,我提醒他怎么做。”

“这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和她一起跳绳。”

幼儿B

幼儿C

“我想学会跳大绳。”

“我先跳,乐乐帮我数,然后我再帮他数。”

幼儿D

随后,在家长开放日当天,我们举办了亲子跳绳、平行班团体跳绳比赛。期间,有的爸爸妈妈喊:“加油,再10个就超过他了。”“第一名有奖励哦。”

此时,我们发现小圆子小朋友不会连续跳,但是他拿着绳子在身体一侧甩,双脚连续蹦跳,乐乐呵呵。

比赛的过程中,很多小朋友在想着我要跳得多,赢得比赛,可他呢?截然相反。不但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连续跳,而且表现出了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我们又不禁扪心自问:

我们的疑问

这样的比赛的意义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学的是什么?

竞争?挑战?集体荣誉感?谁来代表我们班,我敢去挑战吗?当选出的代表获胜了,要不要感谢,怎么给他支持?赢了怎么加油?到底追求什么?万一他输了呢?我们到底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uvipmall.com/zysx/1418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