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跳绳易错动作成因与解决策略研究 赵可 (余姚市梁辉小学,浙江余姚) 跳绳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的项目,且是小学阶段唯一加分项目,学生在各个年级分的基础上,每多跳2次就加1分,直至加满20分,这引起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培养跳绳能力。在一年级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跳绳的能力差异较大,出现的错误动作在个体之间也表现得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学习跳绳技能时,不够规范对学习跳绳的动作技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一年级学生跳绳动作来看,其错误动作大致可分为摇绳错误动作、下肢错误动作和上下肢协调配合、重心过低等错误。本文将对以上错误及成因逐一进行分析与解决,具体分析解决如下。 一、上肢摇绳错误动作产生的现象及成因分析 主要错误动作的现象及成因在跳绳的过程中,摇绳的错误动作主要有:直臂摇绳、惯性摇绳、摇绳过高、摇绳的起始位置不对、左右手摇绳高度不一致。这些错误动作都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动作不协调、左右手力量不均衡,对动作概念理解不清所造成。 1.直臂摇绳 直臂摇绳就是学生的两臂在身体两侧伸得笔直,并在身体两侧以肩为轴,向前做圆周运动,使绳子的两端打开很大,总感觉绳子短,经常出现绳子摇得较高打不到地面,连续几次后两手臂肌肉出现紧张、僵硬,不能长时间地坚持摇绳的现象。这使得学生的连续跳绳个数一般都在20次以内。 2.惯性摇绳 惯性摇绳是指学生在摇绳过程中,没有做连续向前的圆周运动,依靠第1次用力摇绳的惯性促使绳子向前摇动,没有主动意识地去摇动绳子,当绳子动力耗尽时就停了下来,而此时学生还在用力地跳跃,这使得学生的连续跳绳个数一般都在2-4次。 3.摇绳过高 此现象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两手臂摇绳时没有以肘关节为轴,做小幅度摇绳。而每一次摇绳时,前臂由身体两侧向肩上方摇动绳子,形成了摇动较大、摇绳过高,绳子在地面时间较长,且十分费力,连续摇绳会导致背部肌肉过先出现疲劳,跳的幅度较高,逐渐出现绳和人不协调的现象,导致连续跳失败。这使得学生一般跳三十几次后就会感觉到很累。 4.摇绳的起始位置不对 此现象的学生,主要表现在第1次摇绳时的起始位置错误,其两手紧紧握住绳子,屈肘于头的两侧或背在肩上开始向前用力甩绳,将 绳子“砸”向地面,使绳子落地时反弹或速度过快,还没有跳起绳子己经到脚下或绳子不能顺利地从脚下划过,或出现绳子落地静止时,再两脚跳过绳子,根本无法连续跳绳。出现此现象的学生按标准动作计数为。 5.左右手摇绳高度不一致 此现象的学生,主要表现在跳绳时左右手一高一低,开始跳绳时体力充沛,随着时间和次数的增加,体力下降会出现左右手高度差异增大,导致跳绳无法继续。此现象学生的跳绳次数是根据左右手高度差异所致,一般在40一50次后会出现连续失误。 二、解决问题 1.明确概念建议正确动作表象 学生建立明确的动作概念,两手分别握住跳绳两端适合自己身高的长度,两臂自然弯曲,将绳子置于体后小腿处,摇绳时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将绳向上、向前摇起,当绳子摇至头上位置时,继续向下、向后抡绳,使绳子绕身体一周摇动。注意摇绳时,以小臂外张于身体两侧,主要以肘关节为轴,腕关节发力连续摇绳。 2.摇空绳、摇双绳 为提高练习效果,学生可以空手去模仿摇绳,促使学生的两手臂去主动地在身体两侧做圆周形的摇动绳子;也可以两手分别握住2根对折的短绳,两脚配合摇动的跳绳,让其感受到摇动绳子体验,并以此练习来增加练习的次数。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去体验不同的练习方法,感受不同的练习效果,最终掌握正确的摇绳方法,促使他们正确、主动地摇绳。 三、下肢错误动作产生的现象及成因分析 主要错误动作的现象及成因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在跳绳过程中,对下肢错误动作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