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大班时,有一次我在游乐场玩得太疯,忘了上厕所,尿裤子了,我妈就说我‘要小便都不知道,真没用’;小学跳绳一分钟没超过个,我爸说我太差劲,连谁谁谁都不如……” 前不久,浙医二院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边哭,一边对潘冰医生吐露着心中的郁结;而与此同时,坐在诊室外的少女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不经意的言辞,会被女儿从五六岁一直记到十七岁。 “这个孩子因为抑郁到逃学,所以被带来心理干预。而她之所以今天会这样,与她父母一直以来的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潘医生说。 父母太优秀,女儿怎么做似乎都不够 小优(化名)今年高二。她父母很优秀:父亲高大帅气,是企业高管,同时还爱好摄影、画画,得过不少奖项;母亲气质优雅,做研究类工作。 小优是独女,父母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女儿一定会更加优秀,所以小优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妈妈为了培养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同龄人群里,小优已被培养成很不错的小孩,可是父母看她,总觉得她还不够优秀。 比如练钢琴,当时只有几岁的小优在厌烦淘气时候,妈妈会说:“你连这个都坚持不了,还能干什么?” 比如考试,一定要考到前3名,如果只有前10名,父母就会失望:“你怎么这么差劲呢,我们从小都考第一第二的。” “我们这么说,并没有什么恶意,是为了激励她。”当潘医生向小优父母指出,小优后来情绪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些习惯性的负性评价后,他们这样对潘医生说。 到了高中,小优受不了老师同学的任何一点批评 在父母的如此“激励”之下,童年时的小优似乎确实越来越优秀,一直是班里的班干部,并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考入一所很不错的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 然而,离开父母后,小优的情况急转直下。 她发现自己无法与同学变成亲密朋友,同学略微开她几句玩笑,她就觉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欢”;有一次数学课,小优作业没完成好,老师随口说了句:“小优你也表现这么差啊”,小优顿时就觉得无地自容,认为数学老师看不起她。 而她把这些感受告诉父母后,妈妈跟她讲:“你现在住校就适应不了,那你以后读大学怎么办?” 小优觉得自己真是很没用,没有人喜欢自己。她开始越来越敏感,上课走神,考前更加紧张不安,不想去学校,去了学校也呆在宿舍里不去上课,经常哭泣。成绩更是直线下降。 (网络配图) 最终在老师的建议下,小优的父母带她看了心理门诊。 经潘冰医生诊断,小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如果再不干预,发展成抑郁症也有可能,对孩子最终人格的形成,会有影响。 “小优之所以会适应不了高中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其实跟她父母从小的过度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