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班火爆引担忧,先别急着甩锅制

发布时间:2024/7/13 16:38:12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702.html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每节课1小时,每期5节课,一对一价格高达元……”这段时间,火爆的“跳绳补习班”持续引发舆论热议。据了解,由于当前体育成绩与学生的各项评奖评优、升学之间的“硬挂钩”日渐增多,尤其,“1分钟跳绳”在小学体育成绩中的占比动辄就是10%至20%的权重。在这种“升学利器”的诱惑下,许多家长便开始对各类“跳绳补习班”趋之若鹜。(1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然而,火爆的背后,却掺杂着各种质疑与担忧。有人嘲讽“区区跳绳也要花高价报班,家长简直是有钱没处使,小题大做”;也有人担心“跳绳都要报班,简直是在给孩子增加更多不必要的负担”……而在众多反对声中,有些人更是旗帜鲜明地将问题矛头直指“制度缺陷”,声称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葩的报班热,终归是制度的“锅”,体育就不该被应试化。然而,这当真就又是制度的“锅”吗?在欠缺考虑现实因素的情况下,动辄就将过错上升到制度层面是不是又显得过于简单粗暴了呢?诚然,将体育应试化确实容易推动“功利性体育教育”的出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应试化的目的从来就不只是单纯为了考“体育”,有关部门将跳绳这种简单易行的项目纳入小学体育测试中,根本上也只是为了驱使学生们通过更便捷的途径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结合实际,有关部门之所以以硬性规定的形式将跳绳等体育项目纳入成绩考核,本身也是一种与现实妥协的产物。一方面,“每天锻炼一小时”“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来加强身体锻炼”这样的“软性建议”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根本提不起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重视,该埋头做作业的还是在做,其他主课老师该占课的还是在占。最终,响亮的口号便只能沦为“一种口号”,而体育课的存在也基本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多方对体育的不重视,最终导致的是如前些年发布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中所强调的那般,“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6年下滑”。也正是因为现实问题如此严峻,这才使得赋予体育锻炼以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成为必需,而唯有让制度真正地为体育兜底,方能真正提升体育地位,体育锻炼也才能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因此,将体育应试化、让跳绳成为体育测试中的重要一环,这样的初衷从来都是好的,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锻炼,而绝非是鼓励学生、家长们去积极地报名所谓的“跳绳补习班”。然而,相关的制度、政策出发点虽好,只可惜,在政策真正“落地”之时,遭到了曲解异化,最终才导致了“连区区跳绳都要花高价报班”的这般闹剧。如相关新闻报道所言,诸多积极地给孩子报“跳绳班”的家长几乎都一致认为“这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所谓的“跳绳补习班”,平时除了让孩子们做些基本的力量练习、拉伸运动,无非就是再教些技巧。然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一来,像力量练习等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力的运动,从来就不是大难题,其实孩子们在家里、在学校通过日常锻炼就可实现;二来,教授跳绳技巧恰恰又与一般跳绳本身所具备的技术含量偏低的这种特质相悖。毕竟,寻常的跳绳测试不等同于国际花绳大赛,不需要多少花里胡哨的技巧,而只要求学生们在1分钟内跳得越多即可。按照常理而言,一般的1分钟跳绳基本也只是考验速度、体力和平衡性三点,前两者的简易性、可操作性毋庸讳言,而如果说确实有些孩子的平衡性存在先天问题,需要专家指导这无可厚非。但现实却是,一些家长毫不顾及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只抱有“别人报名了那我也得报名,不然就会输在起跑线”这种想当然的想法而对各类“高价跳绳班”趋之若鹜。这种趋之若鹜的背后,一边是家长经济负担的加重,一边则是孩子童年乐趣的减损,明明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却偏偏要被某些人套上“为了孩子合情合理”的这般可笑外衣。在丝毫没有考虑现实需要的情况下就随波逐流,家长们自以为是在为孩子长远发展考虑,殊不知这实质上不过是花钱为给自己买一份安心。制度,站在极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中,一旦制定出台,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一种制度的出台,一般而言势必是决策者综合现实考量、权衡利弊之后求取的“最大公约数”。而对于“跳绳班”的火爆,固然,一些制度性的措施间接地推动了这种问题的诞生,但部分家长的过度焦虑恐怕才是推动这场闹剧愈演愈烈的主因。文/许洪鑫(郑州大学)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uvipmall.com/hsts/144290.html
------分隔线----------------------------